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吴季严

意国投降后盟军可能的新动向

吴季严

(1943年9月11日)



  轴心伙伴之一的意大利,终于在土崩瓦解的形势下正式退出了战争,这对整个战局言,确乎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因为它一方面使英美两国在欧洲大陆边缘上得到了一个最初的立足点;而同时复使亚得里亚与第勒尼亚两大海湾完全对盟方海军开放,巴尔干半岛的西侧面及维希法国的东南海岸至是均完全裸露出来,予盟军以随时登陆奇袭的有利机会。至就英国所处地位言之,这更是它握取地中海海权以来第一次感到的纵横如意。那伸入地中海腹部的巨足,原像是上帝故意安排着来牵制它的海上自由,使它于多年以来感到不安,感到困恼的,现在却得到了一个机会,能纯以英加联军的军力,兵不血刃的缚住欧洲巨人这一只足胫,这不仅对于目前战争,并且对于战后也都有其极重大的意义的。

  英国之蓄意解决此问题,为时已久,代表陆军方面新派势力的前陆相倍立厦,早就在国会中提出要求,首先对轴心方面最脆弱的一环予以打击,但当时邱吉尔却采取稳扎稳打的政策,始终没有接受倍立厦的战略建议。这样一来,英国虽减少了好几倍的牺牲,但墨索里尼的腐朽统治也得以多拖延一些时日。

  英国应付意大利问题的手法,就事变进展的历程来看,始终是政治重于军事。自西岛登陆起,至意大利正式表示退出战争止,为时恰好两周月,以英美加联军绝对优势的兵力,合击完全没有斗志的意军及小部德军,本来早就可以迅速觅致决定性的战果,其所以动作濡缓,显有其政治上的理由在。大体讲来,伦敦方面是侧重于结纳巴多格里奥以收拾意国的残局,并且事实上墨氏未倒以前,巴氏即已经过驻在西班牙、土尔其的使节和伦敦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至华盛顿方面的情形似微有不同,它对于史佛卓所领导的自由意大利运动较为关心,因此倾向于无条件投降原则的坚持,庶使巴多格里奥政府无法稳定下去,且在西岛登陆战未发动以前,即已大批印制特别里拉,以为从财政上支持意国未来新政权之计。墨索里尼倒台之后,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意局始终陷于混沌状态之中,而盟方的军事行动亦相应的呈现出时张时弛的现象,直到奎伯克会议以后,邱吉尔再度莅临华府,并决定将地中海委员会立即组织起来,意大利的形势方始急转直下的明朗化,这一点是颇值得我们注意的。

  目前意大利表面上虽说是对盟方无条件投降,实际上却是引进盟军势力于南部以抵消其北部所受德军之压力,而它却借此畸形均衡状态以保持其变态的中立。自然,意国这种地位能够维持多久是颇有问题的。盟方在此种形势之下,很快的便可以将大兰多与布林的西两港加以占领,从而控制住亚得里亚海的咽喉;以为侧袭巴尔干半岛之准备。年内盟军可能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或许会朝着这一方向前进,地中海委员会的组织,其所以拉苏联参加,即在于替这一军事行动准备下政治调整的必要前提。

  就英美的观点讲起来,此时向巴尔干出动实最为有利:一则巴尔干诸国眼前正感到极度的震荡不安,而德军实力在这方面又比较单薄;再则沿亚得里亚海一带的阿尔巴里亚与南斯拉夫,素来对轴心没有好感,登陆之后容易得到当地土著之援助,建立坚强的前进基地。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先在绾毂欧亚非三洲的形胜之地,下一着子,使将来欧洲全局的形势可以于己方有利。倘若这一方面的军事行动,能和苏联正在进行中的反攻同其规模且齐一其步骤,固未尝不可使纳粹的作战机构受到严重的打击,只是这必须以三国间的政治协调为前提,然后才能收得预期的实效。换句话说,英美苏三国对于战后巴尔干问题愈能觉得一致的见解,则在军事行动上亦愈能迅赴事功,否则类似攻略亚平宁半岛的延宕情形又会要出现的。巴尔干的国际形势素以复杂著称,我们希望盟邦领袖能慎之于始,我们尤其希望三国会议能及早召开,替胜利的军事行动铺下一条道路。

一九四三,九,十一。




感谢 先知在1917 收集、录入及校对